
期刊简介
《制冷技术》是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上海市制冷学会和中国制冷学会合作主办的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创刊于1981年,双月刊,大16开本,88页,发行量为4000册/期。
《制冷技术》刊登有关低温工程、制冷机器与设备、冷藏库与仪器冷冻工艺、冷藏运输空气调节工程、冷冻医疗、升华干燥、小型制冷机以及制冷技术基础理论在其它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技术进步介绍,制冷空调及食品冷冻生产上的新技术、新经验和革新成果,并提供开展学术讨论、进行经验交流的园地等;刊登的内容还包括国外技术、行业信息、学会动态、国内外的学术会议通知等内容。
《制冷技术》主要读者分布于大专院校、设备制造企业、制冷相关的专业设计院、专业工程公司、制冷空调使用单位及与制冷空调专业相关的各个行业。《制冷技术》是广大读者了解制冷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31-1492/TB
国际刊号:ISSN 2095-4468
理事单位:
国际铜业协会
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开利暖通空调经营(上海)有限公司
谷轮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昊姆(上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闭式热泵烘干系统运行参数耦合关系研究
赵冉;冯业;梁坤峰;赵一宸;李琳琳;孙启锋;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一种典型的基于风量旁通和串联式外置辅助冷凝器的闭式热泵烘干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物料装载量、循环风速、膨胀阀开度以及空气旁通率对单位能耗除湿量(SMER)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最佳制冷剂充注量(645 g)和相同烘干时间下,装置存在最佳物料装载量(1.845 kg);随着循环风速的增大,SMER先增大后减小;减小膨胀阀开度可增大过热度,同时降低蒸发温度,增大除湿量,提高SMER,与过热度为5℃的情况相比,系统总能耗最大降幅达10.7%,SMER最大增幅达20%;系统存在一个最佳空气旁通率(0.6),相比无旁通,最佳旁通率下系统SMER提升35.7%。
基于雪晶生长理论的成雪密度实验研究
陈鹏举;赵巍;张华;李峥;韩雅倩;傅俊元;针对造雪机中运行参数对内混式气液两相流喷嘴的雾化成雪问题,搭建了人工造雪环境模拟室,并对一种新型的内混式气液两相流雾化喷嘴开展了不同运行参数下的成雪密度实验研究。基于雪晶生长理论揭示了运行参数对于雾化喷嘴成雪密度的影响,为造雪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了该雾化喷嘴在不同气水压力比和湿球温度下的成雪密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水压力比为0.4 MPa:0.4 MPa、0.5 MPa:0.45 MPa、0.5 MPa:0.4 MPa时,相同环境温度条件下,降低气水压力比可以提高成雪密度;湿球温度在-20.23~-5.36℃变化时,相同的气水压力比条件下,增加湿球温度可以提高成雪密度。
屏蔽门式地铁站的非组织渗透风冷负荷研究
尹钰胜;王杰炜;魏子清;翟晓强;为了研究屏蔽门式地铁站中非组织渗透风冷负荷的变化,基于上海市某地下非换乘屏蔽门式地铁站进行实测与仿真,建立了该车站非组织渗透风的简化仿真模型,再利用列车进出站过程中屏蔽门与出入口处的渗透风实测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实验车站中非组织渗透风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所验证的仿真模型计算得到了工作日及周末2个典型日的非组织渗透风动态负荷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客流高峰期渗透风负荷会增加,且工作日与周末的最大渗透风负荷占比分别为29.8%与30.8%。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微调的多联机故障诊断迁移研究
蒋敏辉;陈焕新;苟伟;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微调(FT)的故障诊断迁移方法,利用信息丰富的源域多联机系统的先验知识来建立目标多联机系统的诊断模型。首先对源域进行预训练,通过参数寻优找到最优CNN模型;然后将预训练模型迁移至目标域上,只用少量目标数据训练CNN顶层,准确率为86.71%;依次解冻前面的网络层并进行微调处理,准确率升至95.83%,显著优于目标域特定训练(81.02%)、源域模型直接迁移(33.45%)2种情况。
重力喷洒系统内水系灭火剂排放特性模拟研究
黄天骢;李旋;惠尧;孙浩然;吴成云;马岩;孙静楠;胡海涛;为了提高灭火飞机的灭火效能,通过建立重力喷洒系统工质排放模型,对水系灭火剂的排放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工质种类、水箱尺寸对排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高分子凝胶灭火剂替代水作为工质后,6 s内的排放速率比水慢9%,满足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排放需求;但常用的缩比准则不再适用于不同尺寸水箱的排放过程,因此建立了重力喷洒系统适用的缩比准则,并搭建了缩比实验台,对排放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出力喷洒系统最适合的缩比准则数为傅汝德数。
空气源热泵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李素花;代宝民;马一太;本文简述空气源热泵的历史,分析空气-空气和空气-水两种空气源热泵的优缺点。文章从理论上分析空气-水热泵采暖的可行性,并有产品数据比较。作者认为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和北方寒冷地区的南部,空气源热泵可以取代锅炉为主的采暖方式,达到节能和环保的双重目的。
我国空气源热泵供热现状、技术及政策
吴迪;胡斌;王如竹;杨国忠;骆名文;随着我国北方冬季雾霾的加剧,北方冬季供热的"煤改电"工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煤改电"在经历了清洁不节能的电热设施直接供热阶段以后,转向清洁又节能的空气源热泵供热阶段。根据地区气候特征差异,在夏热冬冷地区(HSCW)推荐使用传统的单级压缩热泵结合小温差风机盘管末端供热;在寒冷地区(C)推荐使用补气增焓压缩热泵,末端使用小温差风机盘管或者地板辐射供热;在严寒地区(SC)推荐使用多级压缩热泵、复叠式热泵或跨临界CO2与R134A复合热泵供热而使用新型双金属散热器、地板辐射供热或者小温差风机盘管将成为严寒地区的供热趋势。以上适用性技术与政策有效结合可以切实保证清洁供热的顺利推进。
关于住宅用空气源热泵空调、供暖与热水设计要素的思考
王如竹;张川;翟晓强;本文对目前家用空气源热泵空调、供暖与热水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家用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应该更加注重节能性,强调气流组织和湿度控制的重要性,满足人们全年生活的热舒适性要求;提出了针对气候特征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控制策略以及合理评价冷凝热回收空调系统;分析了通过采用小温差末端实现空气源热泵高效舒适供暖来解决夏热冬冷地区冬季供暖的可行性,进而提出了空气源热泵冷热水系统一机多能的系统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出台相关标准规范、优化系统的关键参数、研发气候适应性热泵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供暖和空调问题,促进产业革新与升级。
冰温技术在食品贮藏中的研究进展
应月;李保国;董梅;户超;冰温技术是一种新型食品贮藏保鲜技术。本文介绍了冰温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食品贮藏中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作为冰温技术延伸的超冰温技术和冰膜贮藏技术未来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内外冰蓄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张永铨本文介绍了我国为了推动冰蓄冷技术的发展,制订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对我国从90年代初至今,冰蓄冷和水蓄冷工程项目作了较全面统计和简介。本文介绍了日本水蓄冷和冰蓄冷的进展和小型冰蓄热式组合空调机的研制成功。日本预计到2010年通过蓄冷空调系统可移峰742万千瓦。
空气源热泵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李素花;代宝民;马一太;本文简述空气源热泵的历史,分析空气-空气和空气-水两种空气源热泵的优缺点。文章从理论上分析空气-水热泵采暖的可行性,并有产品数据比较。作者认为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和北方寒冷地区的南部,空气源热泵可以取代锅炉为主的采暖方式,达到节能和环保的双重目的。
地源热泵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武曈;刘钰莹;董喆;方莹;刘益才;本文从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三个方面,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分类及工作原理,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三大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简要的概述,说明其特点和优劣。在综合国内外研究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总结分析了21世纪地源热泵的研究进展及新研究趋势——针对水体承载能力、热泵系统的效能等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分析和提高。同时,本文对新技术与热泵原有技术的结合进行了简明例举,列举出与太阳能、冰蓄冷、余热利用相关的概要。通过本文表明地源热泵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显著优势,也证明其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0年度中国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
李玲珊;刘暘;初琦;进入202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正确领导下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和消费得以明显复苏,压缩机企业积极为整机企业年末促销备货做好准备,出货形势实现逆势反弹。但国外疫情形势急剧恶化,受疫情封锁影响,海外很多制冷设备整机工厂不能正常开工,全球供应链的紧张局面推动产业链向中国回流,激增的制冷设备出口需求有效拉动了上游压缩机出货,成为下半年压缩机市场大幅反弹的重要推动因素。
关于住宅用空气源热泵空调、供暖与热水设计要素的思考
王如竹;张川;翟晓强;本文对目前家用空气源热泵空调、供暖与热水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家用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应该更加注重节能性,强调气流组织和湿度控制的重要性,满足人们全年生活的热舒适性要求;提出了针对气候特征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控制策略以及合理评价冷凝热回收空调系统;分析了通过采用小温差末端实现空气源热泵高效舒适供暖来解决夏热冬冷地区冬季供暖的可行性,进而提出了空气源热泵冷热水系统一机多能的系统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出台相关标准规范、优化系统的关键参数、研发气候适应性热泵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供暖和空调问题,促进产业革新与升级。
太阳能制冷的应用现状
Renato LAZZARIN;王云鹏;张晓宁;赵国君;太阳能制冷是一种有前景的环保制冷技术,它能满足全球空间制冷日益增长的需求。太阳能制冷可以通过多种技术途径来实现,其中有两种主要的商用太阳能制冷方式:由光伏(PV)驱动的蒸气压缩制冷机(光电制冷)和由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热量驱动的制冷机(光热制冷),两者的系统效率值相差不大。经济分析表明,光伏(PV)系统的投资成本最低,是其他系统的50%。太阳能制冷技术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对环境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并且此技术已经成熟,可以与传统制冷技术竞争。